说屏教案 说屏教案(最新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8篇说屏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说屏教案 篇一
文本在多媒体教材中呈现的特点
与书本比较,在多媒体教材上运用的文本媒体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可与声、像等其他媒体配合呈现。书本教材主要是靠文字描述来表达知识内容的,虽然有时也配以图形、表格,但一般都以字义表述为主。在多媒体教材中,文本媒体的呈现环境由纸介质搬到了屏幕;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以和声音、图形、图像配合运用;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可以根据所表达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年龄、水平等)特点的差异,在屏幕上或充当主角,或充当配角甚至陪衬。
2.可以在屏幕上“动”起来。书本上的文字是静态呈现的。而在多媒体教材中,文本一般可分为标题性文本和说明性文本两类,前者采用动态呈现,可以收到增强视觉刺激,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常见的文本动态呈现形式有横向运动、纵深运动、旋转、张缩、多层叠加、特效变化等。
文本在多媒体教材中所具有的借助动态、声音、色彩配合呈现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改善传递知识信息的效率和效果,而且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将会导致人们对书本教材重知识内容、轻表现形式的传统观念的转变。
3.可以突破文字在书本上线性表述的制约。文本媒体在书本教材中传递知识信息是单向的,并且遵循线性规则,即学习者只能依序、被动地“接收”知识。在多媒体教材中,由于采用了超文本链接,允许知识信息以立体的网状结构形式呈现,突破了线性表述的限制,所以学习者就能够通过互动来主动地获得知识。
4.缺点是要受到屏幕显示技术的限制。从技术角度看,在多媒体教材中,文本通过屏幕显示并非优点:三个光束(红,绿,蓝)形成一个像素,加之电激励发光产生的余辉等因素,使得屏幕文本的分辨率、信杂比和对比度都较印刷文字略逊一筹。所以,不加区分地将书本教材照搬到多媒体教材中来,实为一种“扬短避长”之举。
文本媒体在多媒体教材中的运用规律
文本媒体在屏幕上与在书本上所遵循的规律迥异。在多媒体教材的开发中,运用文本应遵循适配性、易读性、艺术性并重的原则。
适配性原则
(1)文本与图形、图像的配合运用。在多媒体教材中,图和文均属于视觉符号,但是二者传递知识信息的机理是不同的。图形、图像以形传义,其长处是直观、形象,读者甚至不需思考便能理解接受;而文本的字形和字义是分离的,以表意准确和给人以想象空间见长,用文字可以将理论、概念、定律、公式等知识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多媒体教材中,文本和图形的优势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但如果将文本媒体的表义准确地与图形、图像的形象性和多义性相结合,将有利于改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使二者优势互补。
(2)文本媒体与声音媒体配合运用。在多媒体教材中,声音媒体主要是指解说词、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其中解说词和文本分别属于听觉和视觉两类不同的刺激通道,因此在多媒体教材中采用解说加字幕或者文本屏幕加解说,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但由于二者的语义相同,为了降低冗余和突出重点,在配合运用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不同学习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字少念多、字多念少、全文照念等)。
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在多媒体教材中一般属于陪衬,起着美化环境或烘托主体的作用。例如,当文本屏幕较为集中时,适当播放悦耳的背景音乐,会有利于减轻阅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又如,鼠标点击文字热区或给出习题答案时,相应地配上音响效果,可使学习过程生动,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多媒体教材的这些书本所不具备的优势,建议充分发掘和应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陪衬最忌的是喧宾夺主,不适当地运用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只会弄巧成拙,起干扰作用,倒不如不用为好。
易读性原则
文字有别于图形的特点之一就是易读性差。用文字表达教学内容不如图形、图像那样直观、生动,一费眼,二费脑,因此在屏幕上用文字表述教学内容时,易读性原则显得十分重要。
确保屏幕上的文字醒目易读,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注意两点即可。一是合理选用字体、字号、行间距与字间距,使之符合人们在屏幕上的阅读习惯。每屏阅读面积不要超过整屏的60%~70%,内容过多时可用分屏或滚屏显示方案解决。二是合理调节色彩和明度,确保文字在背景上清晰、醒目,降低长时间阅读的疲劳感。特别强调要避免目前较为普遍出现的文字与背景顺色现象(即亮底亮字或相反),建议要确保二者的明度差达到40~50以上(从黑到白的灰度为100级)。
艺术性原则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激发学习动机,升华情感、意识,优化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都具有积极作用。多媒体教材从根本上改变了书本教材重知识轻表现的传统观念,它除了传达理性知识内容外,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简洁清晰的表达和方便灵活的互动等,为学习者营造了“友好”的学习环境。因此,艺术性是运用(包括文本在内的)所有媒体时应遵循的原则。
文本在屏幕上的呈现艺术类似构图中“点”的艺术,可以分为个体(文字艺术)和群集(排版艺术)两类。
(1)可以不是很严格地认为,书本以文字表述见长,屏幕则以图形、图像呈现见长。因此在多媒体教材中用文本表达时,字数不宜过多,排版不宜过密,如果需要还可将文字图形化,使其“溶入”图形中更好。表达一个知识点所用文本的字体、字色不宜过于单一,但也不能过于杂乱,要遵循“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规则。此外,还应注意文本与声音、图形、色彩、动画的适配运用。
说屏教案 篇二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学案例
理论基础:
《当代教育新理念》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为手段,通过自学、合作探究,质疑解难,合作交流,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海陆面积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运用图示得出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分布特点及洲界。
4.尝试绘制简易的大洲轮廓及相对位置图。
5.能在空白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6.提高读图、析图、填图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7.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并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学习难点:
能在地图上准确地填注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快乐点击(课前鼓励):
亲爱的同学们,知识树一定能撑起你自信的天空,团结就是力量;自主学习,看谁最棒;合作探究,解决疑难;交流平台,积极发言;课件展示,提高学速;知识抢答,看谁领先;展现自我,勇闯难关。
导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师:十一长假就要到了,我的女儿很想让我带她去看看大海,不知同学们是否也想去看看浩瀚的大海?
生:想。
师:除了想看大海,你们还想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占多大比例吗?
生:想。
师:好;通过今天《海陆的分布》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要发挥你速读的特长,看谁最快。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生快速阅读。
2.海陆分布
师:通过刚才的速读,大家都知道了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下面再请同学们听一段录音,你能听到什么?听完要抢答,可要听仔细。
课件展示动画《转动的地球》,同时放录音,学生认真听。
听完录音,就有学生抢答说:“地球与水球之争。”
师:这位同学听的真准,回答的也很准确,为我们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继续努力,请坐。为什么会有“地球与水球”之争?通过下面的学习你会一清二楚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的《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并抢答屏幕展示的第一个问题
(1)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__________,陆地面积占__________。
课件展示《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抢答了问题。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好,请坐。其他同学也一定知道。请看第二个问题,小组内讨论一下,看哪组最快。
(2)概略地说,地球表面是__________“分海洋,__________分陆地”。
各小组热烈讨论,很快就抢答了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回答的又快又准,全球海陆比例知道了,哪么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海陆比例又是怎样的呢?先请看大屏幕展示《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并抢答下面的问题:
(1)从南北半球看,世界陆地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半球,海洋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半球。
(2)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__________面积大于__________面积。
课件展示《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学生仔细读图并准确抢答了问题。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继续努力。下一个问题你会回答得更好。再请看大屏幕展示《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水陆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并抢答下面的问题:
(1)不论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是面积__________大于面积。
(2)不论是水半球还是陆半球都是面积__________大于面积。
课件展示《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水陆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学生读图抢答了第一题。但第二题反应比较慢。为此,我对水陆半球指图做了解释,因为前面学生没有这部分的知识储备。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又准确抢答了问题。
师:通过前面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海陆面积对比,你们能快速回答大屏幕展示的问题吗?
无论怎样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__________面积大于__________面积。
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并回答,老师随即进行了鼓励式教学。
3.七大洲
3.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海陆面积比例,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的《世界海陆分布略图》,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面积广大的陆地、面积较小的陆地,并结合课本内容完成屏幕展示的问题:
(1)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_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大陆是__________。
(2)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_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_。
(3)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__________。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很快找到问题答案并展示。
师:谁能到前面在图中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最大的大陆?
话音刚落就有同学抢着到大屏幕前指图回答且都很准确,我先表扬鼓励这几位同学,然后指图引导到下一问题。
3.2师: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全球共有七大洲,这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展示的《七大洲轮廓图》,图下有面积数值,看谁能最先从大到小依次说出七大洲。
课件展示《七大洲轮廓图》,学生读图并排列七大洲,很快就有同学说出了答案。
师:同学们试着将七大洲名称后面的洲字去掉,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七大洲。
学生试着读,最后总结出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巧计歌谣: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3师:知道了七大洲的面积和轮廓,我们再去看一看七大洲的位置。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的《七大洲分布图》,先从图中找到七大洲,结合前面的轮廓形状再确定其半球位置。
课件展示《七大洲分布图》,图中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运用动画效果从图外到图中相应位置一一展示出现。老师再指图(把大洲轮廓指出来),学生回答大洲名称。然后闪烁展示赤道,让学生说出其名称;再闪烁展示20°W与160°E的经线圈,同样学生说出其名称。并抢答下列问题: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学生抢答准确,老师穿行鼓励式教学。
师:图中展示了七大洲的位置,请各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这次可要看那组实力更强一些了,比比哪组最快。
(1)主于东半球的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于西半球的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道穿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大洲的大陆部分。赤道穿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大洲的岛屿部分。
(4)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__________。
各小组展开激烈讨论,老师巡回指导,平衡学习进度。很快就以小组进行了答案展示,对优胜小组进行表扬。
3.4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七大洲的位置,再请同学们仔细读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大洲之间有一种图例符号,这种图例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
生:洲界。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大屏幕展示的《洲界图》完成下列问题,还是请各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比比哪组最棒。
(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3)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快速找到答案并展示。老师进行鼓励式教学。
师:我们知道七大洲的位置和轮廓,你能一笔画出七大洲吗?怎么摇头,不能啊!下面请看大屏幕展示的《教你一招一笔画世界》,看谁能发现其中的奥妙,自己再试着画一画,并展示。
课件展示《教你一招一笔画世界》,学生试着画起来,画完后,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全体师生共同评价,老师表扬激励了部分同学,鼓励全体同学踊跃参与展示。
4.四大洋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很多块,而广阔的海洋彼此相通,连成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请看大屏幕展示《四大洋面积比较图》,请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并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四大洋。
课件展示《四大洋面积比较图》,学生读图并快速回答了问题。
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闪烁展示赤道,闪烁展示20°W与160°E的经线圈,并依次动画展示四大洋的名称及位置,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观察。准备抢答下列问题:
(1)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__________。
(2)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__________。
(3)既跨东西半球有跨南北半球的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
(4)被五大洲包围的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读图准备回答问题,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第四小题进行了自觉讨论,但不知道如何想。为此,老师指图提示学生找到四大洋,看看它们周围有什么大洲。通过引导学生突破了这一难点,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收获颇多,下面进入自我展示阶段,看看谁最棒。
5.知识再现,你准行
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空白图》,图中用字母和数字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让学生读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学生能熟练完成任务,老师提出表扬,鼓励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表现。
6.分享收获,大显身手
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空白图》,图下有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要求学生把七大洲、四大洋名称用鼠标拖到准确位置,拖对了名称就留在空白图的相应位置,拖错了就回到图下位置。学生踊跃参与此项练习,并用的时间很短,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并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7.探索无边,快乐无限
课件展示《南北半球对比图》要求学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__________。
2.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___。
师点拨,生思考,通过读图同学们快速完成探索无边,快乐无限。
8.快乐小结,学生谈收获
课件展示《伤痕累累的地球》,进行情感升华。
结束语: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地球正在遭受着种种磨难。为了人类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爱护地球吧!
课后反思:
上完《海陆的分布》这节新授课后,通过学生的知识再现;分享收获,大显身手;探索无边,快乐无限以及听课老师的评课情况,我认为是成功的一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节课能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为手段,通过自学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理念。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鼓励式、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并且能体现大容量、大参与、快节奏的特点。第三、这节课的知识再现、分享收获,大显身手、探索无边,快乐无限,能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能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因教学内容较多,虽然有多媒体课件做辅助,但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仍较少,应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对学生的鼓励方式不够多样化,既应精心准备,又应随机应变;在新课导入上创新不够。以后,为能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时更加精细一些,争取更佳的教学效果。
说屏教案 篇三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一、案例描述
情境创设1:母亲节
通过母亲节的导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达到深层的“亲情教学”。一上课,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是什么节日吗?结果坐下面的学生我看看你,你看看我,乱猜一气,就是说不到点子上去。于是我只要自导自演,公布答案结果―“母情节”。接着我又继续进行提问,那天你打算怎么向妈妈表示节日的祝福呢?这时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自己的祝福方式,有买贺卡的,有送花的,有帮忙做家务的……此时我便出示设置好的教师机桌面,一张母亲节贺卡,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装扮桌面。接下来我便给出一些母亲节的图片,让学生设置为桌面背景。学生对图片很感兴趣,但对“母情节”却无动于衷,之后的屏保教学环节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实际情况是学生对其它样式更感兴趣,于是这一教学环节也未达到“亲情教学”的情感目标。
情境创设2:喜羊羊与灰太狼
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后,我便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来创设课堂情境。
上课前,我通过屏保先让学生欣赏若干张《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漫画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结束屏保出示教师桌面,一张小羊们的集体照,此时学生非常兴奋,于是我就顺势引出,你也想将他们请到自己的桌面上和我们一起学习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装扮桌面》。接着我就借村长慢羊羊老师的身份,给坐下面的“小羊们”布置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
情境创设3:节约用水
通过前面两次经验的总结,我对教材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次对情境创设做了全新的设计。
这次我以节约用水为主题,课堂一开始,我就直接给学生展示教师机的桌面背景,是一幅“即将干涸的地球”的图片。通过图片,引发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然后问学生,如何时刻提醒自己及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要节约用水呢?此时学生们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有写标语的,有画宣传画的等等,而我则通过桌面背景,将学生带回课堂中来,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装扮桌面。接着围绕宣传节约用水这一主题教学,让学生尝试设置节约用水宣传画当桌面背景,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通过设置屏保“图片收藏幻灯片”,将宣传节约用水的图片以动画的方式在桌面播放,从而达到更佳的宣传效果。总结时通过观看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设置桌面背景及屏幕保护程序,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应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宣传节约用水。通过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我们的教学变得“丰实”,学生学得“厚实”。
二、教学反思
1.情境创设生搬硬套,一厢情愿
由于在第一次设计教案时,只考虑到了如何上得“精彩”,而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强硬的将“母亲节”这一情境搬到课堂中来,结果学生并不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从而导致情境和课堂的分离。基于此,我所创设的《母情节》的教学情境也就成了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并不“领情”。
2.选择情境趣味有余,实效不足
第二次设计教案时,因为第一次的失败,我着重强调了情境的趣味性,想克服前一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却忽视了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性和实效性,以至于学生上课过度兴奋。因此,《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教学情境也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学生只知道图片很漂亮,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图片的内容上,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3.第三次成功的原因分析
(1)从实际生活出发。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础,就显得“飘忽不定”。节约用水这一情境,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特别是在2011年上半年,中国南方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新闻报纸等相关媒体都发表了大篇幅的报道,学校也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了节约用水的德育教育,因此学生对于这一主题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了。教师只要稍作引导,学生的情感就自然而然的跟情境走了,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以教学内容定情境,情境与教学水融。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要真实之外,还要和教学环节巧妙的结合,做到有始有终。从课堂一开始利用宣传节约桌面背景的导入,再到桌面背景的设置及屏幕保护程序,都和情境内容相结合,最后的视频公益广告,更是让学生明白节约用水,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说屏教案 篇四
“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这个现象。”
在《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参考答案与提示”中对本题是这样解释的:“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水瓶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到一定位置时,铅笔尖突然改变方向。用凸透镜做实验,当铅笔由靠近凸透镜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凸透镜会看到铅笔逐渐变大,而形状保持不变,到某一位置时,也突然改变方向。(所用的凸透镜焦距要比较短)”
从上面解释可知开始看到的是虚像,而“改变方向”后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我 我们对此做了一系列实验证实:“实像不用光屏也能看到”。
上面问题“方向改变”后的成像的光路图我 因此说“方向改变”后的像是实像。
在实验时观察到的像好象是和物体在透镜的同侧(那样就可能是虚像了),对此我们又进行了以下实验进一步探究:
如图2,拿一块毛玻璃做光屏,让像的一部分成在光屏上,另一部分不在光屏上,用眼睛观察,结果发现两部分像吻合的天衣无缝,证实像和物分居透镜两侧,看到的确实是实像。
为证实结论的正确性我们又进一步做了以下实验:
⑴观察显微镜成像,大家都知道显微镜是经过两次放大(都是凸透镜):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我们取下目镜去观察,在镜筒中能看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实像不用光屏承接就看不到的话,这时就看不到通过物镜所成的倒立放大的像了。
⑵观察凹面镜成像,当物体在凹面镜的焦点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拿一块毛玻璃做光屏,在凹面镜前移动,直到得到清晰的像。然后再向上(或下)移动光屏,让像的一部分成在光屏上另一部分不在光屏上用眼睛观察,结果发现两部分像也是吻合的很好。说明此时实像在凹面镜的前面,不用光屏同样能看到。
以上实验足以说明“实像不用光屏也能看到”。
再举一例:“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胳膊观看远处的景物,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正立的像
B.观察到的像一定是虚像
C.观察到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像
D.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像”
由前面分析可知光路如图3,此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和物体分居透镜的两侧。(答案为:C)
小结:
⑴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从物体的异侧面向透镜去看,不管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还是在一倍焦距以外都能看到像,其不同之处是当物体从靠近透镜向远处移动时先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和物体在透镜同侧),再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最后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和物体在透镜异侧)。
⑵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包括:平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凹面镜成的虚像、凸透镜成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但都能用眼睛看到。
练习:
说屏教案 篇五
“也许使用手机干扰器的管理者认为这种短时间的使用,对人的健康并无大碍。但是,一场考试至少两个小时以上,这样连续对一间教室里的考生进行强微波的辐射,对所有人的大脑都有负面影响,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从2004至今,每逢高考,手机屏蔽器的发明人、软媒安全技术研究院创始人及总工程师唐泰都会在个人博客上发出强烈呼吁:不要在高考中使用手机屏蔽器。
2006年5月24日,唐泰“手机屏蔽器会干扰考生正常思考”的观点被多家媒体报道,手机屏蔽器对人体有害的说法在社会上迅速蔓延。北京、上海等地考试管理机构纷纷表示此次高考将不使用手机屏蔽器。就在各地谈“器”色变之时,据北京娱乐信报记者报道,教育部于5月31日正式表态:手机屏蔽器有害的说法缺乏科学根据,手机屏蔽器是目前有效防止大面积作弊的最好手段。
备受争议的手机屏蔽器
一个手机屏蔽器,在高考前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而这次波澜的诱因,皆因手机作弊:2004年,河南濮阳县三中政教处副主任等十余名教师策划,收取考生20多万元好处费,以手机彩信、数码相机拍摄等手段将题目传出考场,有专门答题小组作出答案,再用手机短信形式回传给交钱学生。此案轰动全国,以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进行高考舞弊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此后,在2005年的高考中,湖北等省也相继查出手机舞弊案。除此之外,这种作弊方式在中考、外语资格考试中也屡有发现。从2005年开始,手机屏蔽器开始在部分省市高考中投入使用。
与传统的夹带、代考等方式相比,手机作弊似
然而,用于防范手机作弊的手机屏蔽器,目前正处于矛盾焦点。该机器的工作原理并不是将手机信号隔绝在某个区域外,而是发射同频道的噪声波,将正常的手机和基站的通信信号淹没在噪声中。唐泰在他的博客上介绍:“在实验室测试中,大多数人都会在这种强度的微波照射下,产生轻微的偏头痛、心情烦躁、无法集中精力的状况。”而这种论断又被教育部否定了。
“现在我对于手机屏蔽器究竟是否有害真是难以作判断。”一位考生家长表示:“也许是教育部要稳定人心,也许是手机屏蔽器真的无害?不管真实情况如何,如果这个仪器要用于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中,考试管理部门应该非常慎重。”
据有关人士介绍,手机屏蔽器供率小于2瓦,基本上与手机的功率差不多,所以应该是安全的。并且,北京100余家影院都安装了手机屏蔽器,未发生覆盖地区人体不适的情况。
逐步布署的电子巡查系统
面对备受争议的手机屏蔽器,北京将在今年高考中推出教育考试远程电子巡查系统。此系统由电子监控平台和考场电子实时摄像监控系统组成,将对考场进行实时监控,并可以通过系统对各考点进行应急指挥。据北京市海淀区招生考试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海淀区已经建成了考试中心巡查系统监控大厅,高招负责人可以通过20个监视屏在40秒内看到海淀区任意考场情况。海淀是北京市7个远程电子巡查系统建设试点区县之一,按计划到2008年,电子巡查系统将在北京全部部署到位。
说屏教案 篇六
关键词:加涅;学习层级说;逐级向上,教学设计
1加涅教学理论
罗伯特•M•加涅博士(Robert M. Gagne 1916- 2002)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在教学系统设计领域是一位真正的巨匠[1]。
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的子概念、子技能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以他们的思想为基础进行教学进程设计时,教师首先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知识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直至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2]。
2教学设计
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知第一次课的重要性。第一次课既要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基本的了解,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找出本门课程与其已经学习过的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各高校为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由于该课程是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所以,教师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程序设计的思想、如何结合其他各门课程的知识、如何通过第一次的讲解使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性质、任务有概要性了解,从而达到快速入门的目的。笔者在多年讲授此门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加涅的学习层级说的基本思想,为C语言的第一次课设计了几个案例式的教学过程,并将它们应用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案例1:输出信息
(1) 提出问题。
在屏幕上输出“Hello!”信息。
(2) 基本的子概念。
写出如下程序:
#include /* 这是C程序包含的标准输入输出头文件 */
void main(void) /* 这是C程序主函数的函数头 */
{ /* 一对大括号之间是C主函数的函数体 */
printf("Hello!"); /* 这是C语言的输出函数 */
}
在VC环境下展示这个程序的运行结果后,重点介绍其中printf函数的功能,其可以将双引号中的信息在屏幕上原样显示,并强调函数的结构是由函数头和函数体组成。
(3) 逐级向上。
逐级向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在屏幕上显示"Welcome to Beijing!",学生自然会想到将双引号中的信息Hello!替换为Welcome to Beijing!,正如学生所预测的那样,屏幕上输出了相应的信息,这样的结果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之后,教师继续提出新问题,并在屏幕上显示"北京欢迎您!",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自然会提出切换到中文方式输入信息。
(4) 最终的教学目标。
经过两次逐级向上,进而抛出一个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在屏幕上输出任意的信息,学生自然可以掌握printf函数输出信息的功能,从而达到这个案例的教学目标。布置作业:在屏幕上输出“新年快乐!”的信息,以强化掌握的知识,并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已能力的机会。
案例2:算术四则运算
(1) 提出问题。
利用C语言程序进行加法的计算。
(2) 基本的子概念。
首先从数学出发,提出加法运算的4个要素:加数、被加数、和、加。其中加数和被加数是待加工的原始数据,加是实施加工的操作,和是加工的结果。
写出如下程序:
#include
void main(void)
{
short int x,y,z;/* 说明3个数据 */
x=24; /* 输入2个原始数据 */
y=12;
z=x+y;/* 利用2个原始数据进行加法运算,得到结果交给z */
printf("z=%d",z); /* 将结果z输出在屏幕上 */
}
在VC环境下展示这个程序的运行结果后,重点介绍数据的加工流程,即说明数据、输入数据、加工数据、输出数据。本题的输入数据是x和y,加工过程是“+”,输出数据是z,并强调输入在先,加工在输入之后,输出一般在后的处理流程;而printf函数中的“%d”可暂时不讲,只是告诉学生这是一个C语言必需的格式符。
(3) 逐级向上。
逐级向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C语言程序进行减法的计算?启发学生分析减法与加法同样具备4个要素,只是具体的操作是减,其他过程应该与加法一致,学生自然会让教师将程序中的“+” 修改为“-”,运行后达到了减法的目的。
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C语言程序进行乘法的计算?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即“w”,这个符号如何解决,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用“*”代替,这样很自然地解决了乘法问题。进而在24和12的后面加3个0,将数据24和12改为2个较大的数据,请学生设想结果。学生一般都会按照已知的数学知识报出答案,接着运行程序却得出了负数,这个答案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有的。此时方解释“short int x,y,z;”这条语句的作用是说明3个短整型数据,而系统则为这3个短整型数据分配2个字节的存储单元,而2个字节的存储单元所能存放的数据是有范围的,当数据的大小超过了这个范围时,则出现了上述问题。此时当学生正在思考数据的范围问题时,将语句“short int x,y,z;”中的“short”删除,运行程序得出了正确的结果。再解释“int x,y,z;”语句,系统为这3个一般整型数据分配4个字节的存储单元,尽管4个字节的存储单元所能存放的数据是有范围的,但此范围比2个字节的应大一些,此时只需要强调数据范围的概念,而这是计算机中的数据与数学中的数据的不同。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即数据类型不同其性质也不同。而数据的类型极其相关的问题在后续课程中解释,为以后的内容留一些悬念。
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C语言程序进行除法的计算?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即“÷”,这个符号如何解决,同样,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用“/”代替,这样很自然解决了24除以12的问题。进而将24和12 互换位置,请学生设想结果,学生一般都会按照已知的数学知识报出答案0.5,而程序运行的结果又一次出乎学生的意料,此时再次解释“int x,y,z;”这条语句的另一层意义是说明3个整型数据,即不使用小数,从而不可能得到小数的值,及时提出问题:如何才能获得小数的值呢?当学生在思考时,将“int”改为“float”,“%d”改为 “%f”,再一次运行程序达到了小数的值,解释“float”的含义是浮点数据,即保留一定的小数位,通过这个问题再一次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即数据类型不同其范围不同、性质不同、格式符也不同。
逐级向上,继续抛出新的问题:计算2个数的平均数。提出问题将语句“z=x+y;” 改为“z=x+y/2;”可否实现,根据已知的数学知识,学生自然会提醒你将“x+y”加括号以区分它们的优先级。
(4) 最终的教学目标。
经过一次又一次问题的逐级向上,实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并了解了数据类型。布置作业:编写程序计算同寝室4个学生的平均年龄和平均身高,同时告知学生已经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了,下面只是要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能力。
案例3:找出2个数中的最大数
(1) 提出问题。
利用C语言程序找出2个数中的最大数。
(2) 基本的子概念。
首先从数学出发,提出找出2个数中的最大数的4个要素:2个数、确定2个数中谁最大、输出最大数。与四则运算相同的是2个原始数据,1个结果,不同的是加工过程。而2个数中的最大数有2种可能:前者最大或后者最大,将这2种可能转化为语句描述如下:如果(if)前者大于后者,则前者最大;否则(else)后者最大。
写出如下程序:
#include
void main(void)
{
int x,y,z; /* 说明3个数据 */
x=24;/* 输入2个原始数据 */
y=12;
if(x>y)
z=x; /*前者大于后者,则前者最大*/
else
z=y; /*后者大于前者,则后者最大*/
printf("z=%d",z);/* 将结果z输出在屏幕上 */
}
解释x>y可理解为数学中的不等式,if和else的含义与英语相同,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种描述形式。
(3) 逐级向上。
逐级向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C语言程序找出2个数中的最小数。学生当然会积极的参与,提出将“x>y”改为“xy”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启发学生将“if(x>y) z= x; elsez= y;”改为 “if(x>y) z= y; elsez= x;”一样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又提出了问题的多种解法,同时又强化了逻辑的概念。
反复运行这个程序,而每一次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启发学生发现本程序的弱点,其原始数据是固定的,因而其答案也是固定的。逐级向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可否实现任意2个数的大小问题,而不是固定2个数的大小问题?显然应该在“x=24; y=12;”这2条语句上想办法。将此2句修改如下:
printf("please enter 2 data: ");/* 提示输入2个数据 */
scanf("%d%d",&x,&y);/* 输入2个原始数据 */
运行程序,请学生给出2个数据,验证程序得到正确结果,提示学生还需输入其他的不同的测试数据,如:前者大于后者、前者小于后者、前者等于后者,只有输入各种测试数据方能测试程序的多种可能。在学生对语句“scanf("%d%d",&x,&y);”有了直观的认识后解释此语句的作用,至于格式符、地址符可留在以后解释,此时只强调语句的功能,而应淡化语法。
(4) 最终的教学目标。
经过一次又一次问题的逐级向上,实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对分支程序有了一点了解,并了解了数据类型。布置作业:由键盘任意输入3个数据,输出其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给学生一些提示,如果比较2次将如何?
经过3个案例的逐级向上的讲解,达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程序,其与数学、英语有着较大的联系,而这2种知识他们已经研习了数年;二是达到了快速入门的目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在基本内容上盘带过多的缺点;三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类型使用不当会带来一定的问题,而问题本身则由后续的内容解决;四是让学生熟悉了数据加工的一般流程,即说明、输入、加工、输出;五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这正是学习每一门课程的关键。
3结语
教学设计所研究的是如何设计教学以及怎样确保效果好、效率高、富有吸引力的教学的实施,以帮助学习者达到教学目标[2]。教学设计理论就是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明确指导去改进和优化教与学的全过程和结果的理论[2]。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如一门课程、一个单元,甚至一节课。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仔细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案例。同时应尽可能做到所选案例可以调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强烈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进行强化,并给予学生鼓励[3]。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设计理论,具体结合加涅的学习层级说,即按照知识的层次结构,从基本的子概念子技能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直到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的第一次课使用的案例。按照这种教学模式,经过多次的使用和改进,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和课堂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次课即达到了快速入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M]. 5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明。 斯金纳教学理论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4):75-76.
Applications of Theory of Learning Hierarchy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XUAN Shan-li, LI Ming, LENG Jin-li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 China)
说屏教案 篇七
第一招:一波三折,自找门路
案例1:在教学“角的度量”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猜猜,下面的角可能是多少度?”
1.角的一条边指向右边的20度、30度、50度,另一边不给出,学生猜测20度、30度、50度后,教师出示另一边正对着零刻度线,学生成功通过。
2.角的一条边指着60度,另一条边暂时不给出,学生猜测60度后,教师出示另一条边(指反方向),学生连呼上当。
3.角的一条边指着70度,另一条边暂时不给出,学生冷静猜测:这个角可能是70度,也可能是110度,教师出示:角的另一条边不是指向零刻度线,学生再呼上当。
思考:这位老师在教学中不怕学生出错,设计每一个问题时应该说都蕴涵着丰富的思考价值,直指本课所学新知:如何准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学生在一波三折的思维波澜中不断经历着认知结构的失衡与平衡,“角的度量”的认知难点被成功突破,思维能力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第二招:巧借测试,追根究底
案例2:在学生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后,接着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于是教师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小测试(教师事先在带来的教具图书箱的两侧分别写上班级和生产教具的单位,使图书箱摆放的位置正好只能两边的同学发现这个秘密,而中间的同学不能发现)。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不过身体要坐正,头不能左右晃动,听清楚老师的问题,知道答案先不说,举手告诉老师行吗?
生:行。
师:测试一,这个图书箱,你知道是哪个班的吗?
生:六(6)班的。(左侧同学回答非常快)
师:是吗?(这时师请坐在右侧的同学到图书箱的左侧验证,得到生的认可)
师:测试二,你知道这个图书箱是哪个厂生产的吗?
生:金狮教具厂生产的。(右侧同学回答非常快)
师:(故意走到坐在中间位置的同学面前)怎么回事?不举手?(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非常踊跃)
生1:(迫不及待地)因为我们坐在这里看不见两边。
生2:老师这个测试有点不公平,我们坐在中间根本看不到。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呢?
接着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思考: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巧妙利用小测试,一方面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气氛,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新课的探索和学习,很自然地去追根究底,这点尤其体现了老师故意装糊涂问中间同学“怎么回事?你们怎么了?怎么举手的那么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学习情绪高涨。自然而贴切地进入了新知的教学。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也是每位教师倾心追求的。
第三招:故意诱错,唤醒思维
案例3:在《观察物体》一课最后,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和一个猜猜看的小游戏。
练习1: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个正方体,回答:
(1)出示一个正方体从正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看,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2)出示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横着拼)。
指名学生演示,屏幕上同时出示图。
师:从正面、上面、侧面看一看摆成的物体,和同桌说说看到的是屏幕上的哪一个形状。
(3)出示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竖着拼)。
指名学生演示,屏幕上同时出示图。
师:从正面、上面、侧面看一看摆成的物体,和同桌说说看到的是屏幕上的哪一个形状。
(4)出示四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竖着拼)。
指名学生演示,屏幕上同时出示图。
师:从正面、上面、侧面看一看摆成的物体,和同桌说说看到的是屏幕上的哪一个图形。
思考:在完成练习3时,教师故意设置了一个“美丽”的“陷阱”,在学生正确选择正面和侧面图形之后,师:“那我知道了侧面肯定选2,同意老师看法的举手。”(生一开始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近90%的同学赞同老师的观点)停顿几秒后,其他未举手的同学发现“上当”了,纷纷“抗议”和老师争论了起来,最后通过拼搭验证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师又提了一个问题:怎样拼侧面看就是选2呢?这样的设计妙在学生不经意间掉进老师设置的“陷阱”,进一步集中了注意,唤醒了思维。有力地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不上“想当然”的当。
第四招:自相矛盾,辨清事实
案例4:教学“轴对称图形”
师:想不想知道以前学过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打开信封,拿出表格与图形,通过折图形完成表格内的填空。(老师设计的表格里内容涉及“图形名称”“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三项内容)
结果,各小组在汇报的过程中,对于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分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另一种认为不是。
师:谁是谁非,大家来个辩论赛吧!认为是的是正
生:(正方)大家请看,我们组的三角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证明三角形确实是轴对称图形。
生:(反方)同学们看好了,我们组的三角形折来折去,折痕两边就是不重合,说明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不信,你试试!(反方发出了挑战)
此时很多学生都发现了问题纷纷举手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发现,老师放在信封中的三角形是不一样的,原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而非等腰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说屏教案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数学课件 电子白板 大屏幕触摸屏显示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用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特别是电子白板、大屏幕触摸屏显示屏等先进教学媒体,由于它具有图、文、声、像并茂,能用生动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效果,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五彩的境界,制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适时巧妙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严密古板的数学课堂也有了亲切、愉快、审美的气氛。不仅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数学的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计算机CAI课件的鲜艳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实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所以在以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感知角的形状时,用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出三副图案,先是出示一面色彩鲜艳的红领巾,让学生找出红领巾中的角,紧接着又出示一副逼真的钟表图案,还有一把漂亮的实物折扇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图象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教学能够做到动静结合,呈现事物发展过程,降低教学的难度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这就为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教师单纯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向学生阐述清楚,采用CAI动态图象演示,利用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如采用CAI教学“线段、射线、直线”,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此后,再进行如下教学,(1)分别闪烁直线上线段两点间的部分,两个端点。启发学生说出: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2)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它没有端点。
CAI还能把复杂信息连续分解为简单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具体步骤:(1)清除屏幕,并且在屏幕的中央显示一红色亮点,闪烁数秒,在其旁打出“圆心”;(2)在屏幕上一条以圆心为一个端点,另一端在圆上的线段(虚线),闪烁数秒后,在其旁打出“半径”;(3)展示半径绕着圆心旋转,直到画出一个圆。并在整个过程适时加以解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牢牢地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计算机辅助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独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CAI互动平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在快慢适宜、因人施教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这一课时,为了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师需要演示操作:对圆柱体是如何形成的,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沿着它的一边旋转,扫过的面形成阴影,旋转一周,屏幕上便出现一个圆柱体;然后把圆柱体进行分割,拼插成长方体,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也是底面积× 高,再由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推导得:v=πr rh。那么,在学生分小组操作完后,小组合作讨论,演算,学会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演示,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四、运用多媒体CAI课件能即时反馈学生信息,以达到巩固新知并形成知识技能的目的
【说屏教案】相关文档
说屏语文教案【优秀30篇】10-21
《触龙说赵太后》教学设计7【优秀18篇09-29
《说“屏”》教案优秀15篇09-12
《说“屏”》教学设计11篇07-19
《说“屏”》教案【优秀10篇】07-08
八年级语文《说屏》教案(10篇)06-07
说屏教案【优秀6篇】05-27
《说“屏”》教案(优秀8篇)05-17
说“屏”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5篇05-02
《说“屏”》教案(优秀9篇)03-12